陽春三月,犁耙水響,正是水稻育秧黃金季節。
監利市汴河鎮荊糧供銷合作社育秧基地,一臺10米長碎土機旁,堆放著育秧基質土、育秧盤,幾名工人師傅正在忙碌。
這里培育的秧苗能像卷筒紙一樣卷起來,遠程運輸后存活率還能達到98%以上。
兩大“攔路虎”擋住育秧工廠
監利是全國水稻第一市。工廠化育秧、機插秧,在這里早已不是新鮮詞。
育秧是水稻種植環節中風險******、利潤最少的一環。2010年,周老嘴鎮農技員在塑料大棚中實驗旱育秧成功,使機插秧代替人工插秧變成現實,打通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育秧工廠出現,使“誰來種地”“如何種地”等歷史性難題得以解決。高峰時期,監利育秧工廠達48家。
然而,機插秧大面積推廣的同時,問題來了:秧苗運輸要用大量鐵架,運輸強度和成本隨之攀升;加之運輸中會傷及秧苗,機插到大田后,存活率受到影響。
“秧好半熟稻,苗壯產量高”,秧苗質量不過關直接影響產量。2017年起,老百姓不再選擇育秧工廠,集中育秧以及機插秧占比不到全市220萬畝水稻的一半,更多的農民選擇手插秧,甚至退回到以前的撒播。
“當時不少合作社一哄而上匆匆上馬育秧工廠,在技術跟不上的情況下,育出的秧苗不能與機插配套,插下去的秧苗存在漏蔸、傷苗情況,農戶又要返工,合作社賠禮又賠錢?!鼻G糧供銷合作社負責人介紹,當時他們育秧工廠也受到影響,農戶訂秧量下降30%。
秧苗卷起來運到地頭
在荊糧育秧車間,工人把水稻種子均勻播撒在秧盤上,就像印刷工排底版一樣排列整齊,再將它們平鋪到水肥一體苗床上,至此播種環節完成。技術員徐神光介紹,這種育秧方式更厲害的地方在于,在秧床上培育好的秧苗,可以像“卷紙”一樣卷好后運輸到田頭移栽,遠程運輸后秧苗依然生機勃勃,運輸成本也******降低。
變化從何而來?
2017年起,荊糧合作社多次派人外出學習,同時請省市縣各級專家到基地指導,經過反復試驗,一種基質土育秧新技術逐漸成熟。
何為基質土?就是用農林廢棄物、秸稈等為主要原料,經多種微生物高溫發酵,再加入有機肥等科學配方加工而成,育出的秧苗齊整、粗壯,且根系發達,機插到大田后,返青快,成活率高,每畝水稻平均增產200斤以上。
技術攻關解決了運輸和存活率兩個問題。然而基質土是“科技土”,成本很高,育秧價格隨之上漲,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。
荊糧堅持在田間地頭實踐中解決問題。技術員們提出,能不能將普通營養土和基質土混合?反復調試比例,一次又一次小范圍試驗后,他們終于掌握科學配比,在確保秧苗質量的同時,降低了成本。
全程參與大米的“一生”
育秧工廠活了,農戶樂了。技術瓶頸解決后,農戶可以放心地委托插秧,真正做到腿不沾泥。
在監利城區從事教育工作的郭渭濱是汴河鎮人,每到農忙季節,就被父母喊回去插秧,郭渭濱工作忙又脫不開身,但父母年邁,插起秧來,腰酸背痛。有了荊糧育秧,郭渭濱一個電話下單,家里40多畝地,不到半天就插完。
對于合作社來說,技術難題解決后,規?;砩踔吝h程種植都可輕松實現。荊糧合作社負責人徐響成介紹,合作社最遠的客戶來自江陵、洪湖,盤秧苗經過50公里長途運輸,成活率依然高達98%以上。
育好秧為荊糧合作社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。如今這家合作社從育秧到大米上餐桌,實現了全產業鏈服務。
“大米的‘一生’,我們全程參與?!毙祉懗山榻B,從育秧、機插、耕整收割、測土配肥、統防統治到農資配送、加工銷售,各環節都有當地優質合作社加入,荊糧旗下已有13家分社,各分社再對接家庭農場、種植大戶,在種植品種、生產標準,技術推廣、服務管理、訂單收購等環節統一實施,稻谷品質得到保證。水稻生產端與銷售端無縫對接,合作社注冊的“祥瑞星”“思福記”大米,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,頗受市場歡迎,年銷售3000多萬斤。
現在荊糧合作社輻射周邊水稻種植面積10萬畝,帶動5.6萬農戶。項河村二組村民徐金橋在荊糧訂購160畝蝦稻秧苗,去年底畝產蝦稻1300斤,畝平增產200斤。荊糧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場價收購,僅水稻種植,徐金橋增收3萬元。
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告知本網處理。電話:010-62110034